如果防災抗災的標準再高一些,基層防御設施更堅固一些,可能傷亡就會更少一些,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會更**。
據浙江省報災系統**統計,截至8月11日16時,超強臺風“利奇馬”已致574.8萬余人受災,因災**32人,因災失蹤16人,緊急轉移安置122.6萬人,直接經濟損失166.3億余元。而在昨晚“利奇馬”入海補充能量后,再次在山東青島登陸。未來幾天,黃淮中東部、華北東部、東北地區大部等地有大到暴雨,部分地區有大暴雨,局地特大暴雨。以山東較為嚴重。
超級臺風“利奇馬”連日來牽動社會各界的心,網絡上,臺風動態與救災進展呈刷屏之勢,一些感人至深的畫面傳播甚廣:電力檢修員被強制休息而大哭,消防員小哥在搶險間隙連吞11個包子,不少普通民眾冒雨沖在救災**線……在超強臺風面前,全國人民與受災民眾在一起,祈禱這次臺風所造成的損失能夠少些,再少些。
客觀講,超強臺風本身就有著巨大的**力,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可抗性,即便構筑再牢固的防御系統,也很難保證不會有任何損失。但是,越是極端情況,越是考驗我們防御災害的能力與決心;越是不確定性多發,越是檢驗著各地防御系統的成色。而我們“盡人事”,也是不想有任何“人禍”因素發生。
應當說,這次在臺風預測與防汛抗災上,各地已經做了足夠嚴密與周到的安排,但是,“利奇馬”影響下,仍然造成了幾十人的傷亡。排除超級臺風的天然**力,這或許也暴露了我們在抗災減災上依然存在某些短板。這就提醒,只有抗災減災標準更高,抗災減災設施更牢靠,才能將臺風造成的影響降至較低。
譬如,這次受災嚴重的地方,主要是在農村:永嘉縣巖坦鎮山早村因為堰塞湖決堤造成多名村民遇難、失蹤;還有去年因臺風“溫比亞”蔬菜大棚被淹的壽光,今年又出現了類似的情況。
這意味著,在臺風與防汛壓力面前,因為特殊的地質條件與社會經濟基礎,農村恰恰可能是抗災減災鏈條上的短板所在。這就提醒相關部門,在農村抗災減災的設施修繕上,要綜合地形、水系、氣候等因素,科學修建防御設施;在臺風或強降雨來臨時,也要重點加強對水庫、山洪溝道、內澇積水的專項督查,以免出現地質災害。
另外在城市,我們從各種短視頻里,也看到不少城市出現了內澇的情況,車輛被淹,污水涌進房屋,還有外賣小哥疑似觸電身亡。這同樣拷問著一些城市:排洪系統是否完善,電力檢修是否及時,安全知識宣傳是否到位?
顯然,在超強臺風與強降雨面前,構建更高規格的城鄉防災減災系統非常必要。這并非是說各地在此次臺風應對上做得不好,而是說,如果防災抗災的標準再高一些,基層防御設施更堅固一些,可能傷亡就會更少一些,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會更**。
實際上,這次在應對“利奇馬”的過程中,各地出現了一些不錯的經驗:浙江除了啟動常規應急響應系統外,還建立了跨部門會商制度,加強了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動;而在江蘇淮安,為防范臺風帶來的影響,淮安全面啟動“智慧城防”自動化系統,通過計算機監控系統和視頻監視系統達到“雨止3小時澇水排除”的城市防汛目標。
這些管理上的創新與防災技術的改進,都提高了防災減災的效率。尤其是淮安對“智慧城防”的運用,將防災減災拉進了智慧城市治理的框架,在未來的災害預防與治理中,這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。
每一次極端天氣,都是對城鄉公共治理體系的檢驗,也是其改進升級的良機。各地也不妨總結此次防災救災的經驗與教訓,在下一次臺風到來時,能夠從容應對,將傷亡和損失降到較低。
文章來自:《人民網》